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

新技术赋能 推进智能建筑控制领域新发展 —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敬专访

2019-08-21 14:23:28 来源:东方企业网

  在新基建浪潮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得热火朝天,一座座智能建筑拔地而起。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智能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将建筑行业带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

  近期,笔者有幸采访到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敬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新基建浪潮下智能建筑智能系统集成、绿色能源管理、工业智能制造集成、智能楼宇自动化等综合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咨询、解决方案服务、产品销售及工程实施等方面的技术及应用。

  年少有为 进入建筑工程行业

  提及建筑工程行业,张敬直言,自己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刚刚迈出象牙塔,他就选择进入了建筑工程行业。

  十余年经历了若干个岗位,张敬从企业的职能口到重大工程一线,再到中层管理,可谓是一步一迈,稳扎稳打。初接触时,言语间透露着特有的笃定与柔情。

  为了给笔者普及行业的特质,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张敬说:“我觉得先要明确一下我们讨论的建筑行业是什么。如果说它是一门技术行业,类似上个世纪‘工民建’的定义,那它只是一项手艺活。如果说在讨论的是‘建筑手艺’之外的‘建筑思维’,那我更愿意称之为‘通识教育’。

  张敬觉得信任不是绝对的,信任是有基础的,就是要有契约精神,要有企业的过往经历,要有合作基础。倘若彼此做过很多项目,企业的目标一致,追求一致,这样可能会更好。对客户来说,还是要给他们很多选择。客户有他们自己的管理方式,有些还是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模式,这些都有它们的合理性。客户的管理方式是多元化的,这一点不能激进,但公司的能力要提升,做决策不能太优柔寡断。

  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智能建筑已经成长为一个涵盖产品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等一整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所涉及20多个系统重点产品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工程建设上实现了“有建筑,必智能”,基本涵盖了传统的十大类型建筑,并对不同建筑类型、业态需求、投资规模等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深化设计、智能化系统配置、产品选型、施工安装、开通调试、运行维护等。随着智能化工程的普及和技术的成熟,智能建筑的作用、能效和地位日益凸显,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初步形成了建设领域地新兴产业和行业。

  在经历多年的业内打拼之后,张敬惊奇地发现,自己学习和从事的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是一种普适的人生知识,或者说,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建筑代表了人类文明最复杂的一面。学会发现并解决建筑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会如何发现并解决人类问题。当然在AI影响的大环境下,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在张敬看来,建筑学习对他的性格影响很大。从高中开始张敬喜欢做16型人格测试。高中时期是ISTJ,本科时期是INTJ,硕士时期是ENTJ,博士时期是ENFJ。直观的感受是,随着建筑学习的深入,他思考问题的层面越来越广。如果说以前的张敬是一个专业型人格,那现在的他会更倾向于思考型人格。

  事实上,张敬的确是一个行业内专家级人才。从2005年一手创办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他始终走在行业的领先位置。带领公司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并通过 ISO9001 体系认证。目前,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智能建筑智能系统集成(IBMS),绿色能源管理(EMS),工业智能制造集成,智能楼宇自动化(BMS)、合同能源管理(EPC)等综合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咨询、解决方案服务、产品销售及工程实施等业务,赢得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

  张敬经常提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目前,市场上一般还仅仅是停留在单一系统、实现系统内自控闭环的方案层面,这一般都是从人们的单一需求场景出发,实现了建筑内部分环节的自动控制而已,但并不能从更大的价值层面来实现真正的建筑运维和机电管理的需求。而真正要实现建筑的智慧化,建筑一定要非常 “懂人”,用好各个计算机系统和大数据平台,理解人们的各个方面的需求,例如:安全、舒适、节能等,从人的需求出发结合建筑的各个场景,为人们提供智慧的整体解决方案。要做到 “智能化” 向 “智慧化” 转变,首先得架构一个以人为核心诉求的运营平台,将各个独立系统联通起来,实现数据的相互流通,利用大数据和 AI 的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化运营的管理手段。

  张敬坦言:建筑学这十年来不断走下坡路,其本质是因为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而建筑学还是那个建筑学,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一个人说,他活着是为了赚大钱,那当然,在他眼中,建筑学是越来越不行了。但如果一个人说,他活着是为了做开心的事情,而讨论建筑学的话题就能让他开心,那在他眼中,建筑学一直都是最完美的学科。

  眼里有光 寻找有梦想的人

  “眼里要有光”、“寻找有梦想的人”是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招聘条件之一。在与张敬沟通的一个小时中,他频频提到几个关键词:认知、变化、思维模式与核心能力。主动拥抱数字化,是张敬看到建筑工程行业近几年的变化。他开始有了新的思考,共识在于数字化成为了一种“降维打击”的工具。

  究其原因,政策驱动的因素非常大,其次深耕建筑科技的企业,包括资本、媒体力量的推动都带动了数字化认知的提升,进而引起行为模式的改变,夯实内功,成为企业下个阶段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张敬告诉笔者,对公司而言,居安思危是常态,三人行必有我师,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是一个企业特别重要的成长能力。基于此,公司在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过程中,向智能建筑行业的头部企业学习组织模式、成本管理、……提出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张敬告诉笔者,在建筑产业中,相比于建材与地产开发行业,建筑施工版块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利润率低,议价能力不足。据《建筑业年度发展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2.92%,跌破3%,为近十年最低。

  变局之中,选择做被动的响应者,还是生态的整合者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张敬说,公司要抓住这种机遇,成为跨界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者,实现自身行业的蝶变。相比于做太多的技术概念区分,数字化转型还是要聚焦如何解决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的改革、以及业务数据的真正可用。

  张敬告诉笔者,公司目前已完成了现状与需求分析、蓝图设计和实施规划阶段。在这个过程背后,陆续经过了100+场谈话、100+份访谈纪要、近百份问卷、近千条问题梳理,以及5场高层评审、20+场业务部门沟通,当下正处于系统落地的阶段,并逐渐形成“三步走”与“三层塔”的部署路径。

  “三步走”是从自身转型到赋能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路径。第一是聚焦公司战略落地,实现生产作业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核心是在生产要素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推动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的项企一体化和数据资产沉淀;第二是产业数字化,通过构建产业互联网,将公司的数字化能力向外拓展,形成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能力,比如物流管理、供应链金融、劳务人员管理、政府监管等;第三是数字产业化,构建全量全要素的数据服务能力,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行业输出数据价值,推动行业生态数字化演进。

  “三层塔”是从实际操作层面搭建企业数字化架构与能力。第一是云平台建设,打造企业私有云,着眼布局未来混合云模式;第二是数字化平台建设,搭建应用的“操作系统”,实现能力的可复用、数据的集成化;第三是构建应用生态,开放平台能力、引入开发者生态,实现多边共赢的发展格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张敬总经理介绍,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业务非常广泛,在建筑领域包括IBMS系统集成、EMS能源管理系统、三维可视化管理运维平台、高效机房系统建设、BMS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慧园区系统建设、冷冻站群控系统、供热站群控系统、智慧酒店客控系统、智慧别墅家居智能系统、建筑节能系统改造。

  除此之外,在工业自控领域还涉猎数据中心冷源控制系统、芯片电子厂房机电控制系统、生物制药厂洁净空调控制系统、动物实验室自控系统、生物实验室P3自控系统、医院手术室洁净控制系统、医院传染病房自控系统、整车生产厂自控系统、燃料电池生产厂自控系统、污水处理厂自控系统、管廊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及工业节能系统改造。

  张敬告诉笔者,当时公司选择数字化转型是一件难上加难,却难而正确的事。

  所谓难,除了建筑业数字化本身的产业生态复杂,做数字化不容易,还包括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仅仅肩负着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使命,还要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一批专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行业更多企业转型发展;其次,数字化转型本身是一件偏成本的事,投入见效慢,对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而言,要尝试将原本成本中心的角色转变为利润中心的角色,且发展模式还要有利于客户和伙伴,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工作。

  张敬表示,从执行过程中,公司要搭建业务架构师团队,要从行业内部培养数字化转型能力,对典型场景做业务建模,利用模型化工具去积累经验;其次,还要以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己为蓝本,去培养业务语言的一致性,学会用架构的方法思考问题,包括引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各自定义业务流程。

  及时转型 做智能建筑行业的引路者

  张敬谈到,在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前,团队仅有四个人,需要对内整合各种资源、信息和需求,助推业务部门的数字化,同时还肩负着桌面运维、会议支持等大量事务性工作。

  随着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人员规模不断扩大。起初是基于整体战略规划,分化出10多个基于职能的岗位类型。如今公司已有一百余多人,演化出20多个岗位类型,并开始逐渐打破“部门+职能”的聚合模式,将传统职能型的组织体系转变为基于角色和流程的分工协作模式,同时鼓励团队小范围试错,鼓励创新、鼓励成长。

  张敬告诉笔者,关于角色分工,他最早设计的有数据分析师、业务分析师,虽然这两个岗位短期内少有效益,但是在战略层面上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设有产品经理、正在推进的是架构师,这些在行业内均是比较少见的岗位。但培育架构师队伍,有利于降低试错成本,并深化全公司业务的架构管理。

  北京鸿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身像是在一个漩涡中心,张敬表示。在业务层面,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业务的融合不时会擦出火花,本质上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的碰撞。

  张敬向笔者表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其源头还是应回归到业务部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种种的不理解或抱怨,这时既要依靠高层的支持,又需要依靠团队去跟业务部门反复沟通,一点一点推动数据融入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

  目前公司采取“管办分离”的IT治理架构体系,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专业组,分别管理业务信息化专员;总部信息管理部做计划和管理,子公司信息部门、以及各业务信息化专员、公司总部共同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虽然有了清晰的战略方向,但是在具体执行与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认知的变化。比如对云的思考,过去使用方仅把它作为基础资源池利用,甚至存在建立后空转的情况。云体系的整体能力发挥,有赖于从各个层次去推动业务云化,但是基于可行性和成本的考虑,平衡技术架构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就成了重点。

  张敬谈到,云体系建设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他们采用分期的想法。比如在分析智慧工地的业务场景中,他认为技术核心是物联网。目前已铺设的设备能覆盖到的场景太有限,采集到的数据还达不到颠覆性的价值。

  未来应该以解决“劳务人员老龄化”为出发点,通过智能设备在一些细分场景里取代传统劳动力,同时要统一设备的技术规范,将数据沉淀成为资产,探索开发一些适合工地的数字产品,要把数据还原到场景中赋能业务发展。

  张敬谈到,比如在大型施工现场,针对运输车辆找不着目标路线的难题,若设置路牌、交通灯等传统手段仍解决不了的话,也可选择利用专业的测绘车,快速实现项目现场的道路电子化,后续用导航便可直接解决。

  某种意义上,每一次探索也是帮助入局者建立起对数据的认知或基于数据做思考和决策的习惯,更多的是一种认知教育和觉醒。当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们肯定都会把数据变成自己的资产,都会打造这样的能力。竞争力就是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如果都没有,那就看谁先打造出来。打造出来了就有竞争力,不打造就会被淘汰。

  谈及技术手段,张敬个人认为 5G 是智慧建筑的基础,物联是途径,AI 是工具。在有了 5G 通讯的基础框架上,通过实现建筑内的万物互联,实现各类数据的上传汇聚,在通过 AI 的分析、判断、辅助人们进行合理的运营决策,这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智慧化这一最终目标。

  相信在新技术赋能的基础上,张敬总经理定能把握好一个又一个机遇,带领公司推进智能建筑行业新发展!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意见反馈 合作伙伴

东方企业网所刊载内容仅供之知识传播,产权为香港东方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东方企业网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号

Oriental Enterprise 东方企业网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常年法律服务:北京市智舟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至邮箱:dfqyw@dfqyw.com.cn